《勇敢做唯一的自己》/ 天下文化 台大教授郭瑞祥著 |
青春、職涯、與心靈三部分為郭瑞祥教授本書所探討的三項人生管理哲學。管理,是人如何有效率、效能的達成目標的做法,簡單說來,是一種做事的方法,生活上無處不是管理,也無處不需要做任何事的方法。
拿起「勇氣之劍」爬青春這山
挫敗,是朋友。
前述,郭瑞祥教授看似一路順遂的求學歷程,其實並不是如外顯所見的美好。在考取大學時,曾因未考上第一志願台大電機系而立志力拼轉系考,但卻因忽視一門中文通識課,而被當掉。在全力拼讀轉系後,得知考試標準有著「不能有一科低於及格分數」這樣的規定,令郭瑞祥教授驚訝,也挫折不已。後來,在其他教授開導下,郭瑞祥教授也接受了努力去學習土木系所要帶給他的學識、經驗。殊不知,這卻是郭教授日後進入麻省理工的契機。
然而,過了一山還有一山,在麻省理工也因選擇研究方向,傷了很大的腦筋。當初抉擇研究熱門或是當下較不熱門的主題時,煞費苦心。因緣際會下,選擇了研究當時不是很熱門的半導體。沒有人有時光機能窺出,今日的台灣,竟是台積電引領各企業,逐鹿國際市場。連郭教授自己也不知道,爾後,將為自己迎來加州矽谷的工程師一職。
人生難免會遇到挫敗,反過來思考,挫敗反而可以讓我們重新檢視自己,也讓我們知道,人生其實能有更多的選擇。Steven Jobs曾說:「You canno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;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.」(你無法事先串連這點點滴滴,只有在未來回首時,才知道這互相連結間的意義。)有時,我們無法看透一件事情的全貌,但也慶幸如此,愈不明確的事,反而擁有更大的可能性。
然而,過了一山還有一山,在麻省理工也因選擇研究方向,傷了很大的腦筋。當初抉擇研究熱門或是當下較不熱門的主題時,煞費苦心。因緣際會下,選擇了研究當時不是很熱門的半導體。沒有人有時光機能窺出,今日的台灣,竟是台積電引領各企業,逐鹿國際市場。連郭教授自己也不知道,爾後,將為自己迎來加州矽谷的工程師一職。
人生難免會遇到挫敗,反過來思考,挫敗反而可以讓我們重新檢視自己,也讓我們知道,人生其實能有更多的選擇。Steven Jobs曾說:「You canno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;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.」(你無法事先串連這點點滴滴,只有在未來回首時,才知道這互相連結間的意義。)有時,我們無法看透一件事情的全貌,但也慶幸如此,愈不明確的事,反而擁有更大的可能性。
就是現在,走出舒適圈!
許多業界的先驅先後指出我國大部分學子已耽溺在安逸的環境之中,忘卻國際間地競爭是如此的激烈。郭瑞祥教授也提及管理領域中的兩種慣性。認知慣性使我們習慣於過去的勝利方法,而忽視了創新能力的培養;行動慣性讓我們不敢犯錯與怕輸,一味地躲在舒適圈裡。
時代的洪流波濤洶湧,時間的齒輪也不停地轉動,我輩該如何不被這浪潮所吞沒,進而跨出舒適圈?在《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?》一書提到,是以持續不斷找尋有意義的機會,得以學到新的東西,肩負更多的責任。
不論是人生或企業,唯有能認清環境變化,勇敢跨出舒適圈,才能保持成長的動能。
未來的路怎麼走?
面臨即將大學畢業之際,總會有許多的大學生開始陷入了迷惘。
畢業後要做什麼?
什麼是我想做的?
我的科系不是熱門科系,要怎麼找到好工作?
其實,郭瑞祥教授也和大多數的學子們,站在近乎相幾的人生岔路口過,也曾猶豫科系是否熱門或是冷門,但歷經數載的求學、人生經驗告訴他,面臨重大的選擇前,要聽直覺的心,也要聽大腦的判斷,多方蒐集資訊審慎評估;一經選擇後,則要靠決心與勇氣,遇山開山,無論如何都要拼出一條路來。
《哈佛商業評論》曾刊載知識工作者應儲備的國際能力:
畢業後要做什麼?
什麼是我想做的?
我的科系不是熱門科系,要怎麼找到好工作?
其實,郭瑞祥教授也和大多數的學子們,站在近乎相幾的人生岔路口過,也曾猶豫科系是否熱門或是冷門,但歷經數載的求學、人生經驗告訴他,面臨重大的選擇前,要聽直覺的心,也要聽大腦的判斷,多方蒐集資訊審慎評估;一經選擇後,則要靠決心與勇氣,遇山開山,無論如何都要拼出一條路來。
《哈佛商業評論》曾刊載知識工作者應儲備的國際能力:
知識資本所指,能有一般知識,並有學習能力,瞭解全球企業營運,掌握複雜狀況,開創國際視野。
心理資本所指,能包容差異性,並有變革能力,熱愛多元的文化,渴望冒險。
社會資本所指,能和文化、背景不同的人建立信任關係,以同理心跨越文化界線,發揮人際影響力
心理資本所指,能包容差異性,並有變革能力,熱愛多元的文化,渴望冒險。
社會資本所指,能和文化、背景不同的人建立信任關係,以同理心跨越文化界線,發揮人際影響力
像哆啦A夢,永遠端出新法寶
時時創新,也求進步
郭瑞祥教授在其著作中述及,時時自我創新,不僅職涯,人生的路上也能保有強大的動能。這也與跳脫舒適圈的概念類似,每幾年,就會熟悉職場上的作為,並對自己的能力嫻熟,若耽溺於此,又會落入另一個舒適圈的窠臼。因此,郭教授以理論論「創新」。
1. 質疑:任何的創新來自於對現狀的不滿足,透過觀察,進而質疑事情是不是非得如此不可。
2. 觀察:藉由仔細觀察尋常現象,使得創新者能夠從顧客、供應商以及其他公司的做為中發現新的細節,並獲得新的行事方法。
3.實驗:透過實驗進行測試、修正商業創新,使創新者能夠嘗試新的經驗和探索世界。
4.建立人脈: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換意見或交談,進而產生知識上的火花,獲得完全不同的觀點。
5.聯想:五項中最重要一項。質疑、觀察、實驗、建立人脈四項技能圍繞著這個骨幹,協助培養創新構想,將看似毫不相關、不同領域的構想連結起來。
透過五種創新者的DNA,能在同中求異,經過多方的管道及面向,透過最為重要的「聯想」,來發想出新的點子,也讓自己能時時「線上更新」,常保精進。
常為人生設下里程碑
我們常想要把人生過的多采多姿、盡善盡美,但「人生」這項課題,是多麼地龐大呀!因此,我們常把人生劃分成許多階段性的任務,例如大學、研究所、職場、家庭,而為這每個階段性的任務設下里程碑,更有不同的作用。《關鍵18分鐘》─時間管理如何決定成敗一文提及,選擇少數幾個重點,做為人生短期的目標,有助於讓我們專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。
人生漫漫長途,如同爬許多不同的山岳。當我們好不容易爬到某個山頭,可以駐足欣賞山頂的景色,品嘗曾經的酸甜苦辣;但在一覽群山之際,也別忘了再找一座新的山岳,做為未來努力的方向。
願景真,善美
「家」的定義
「家」一直是我們的避風港,家並不等同於房子,而是父母、家人的代名詞。筆者在求學階段,由於是異地學子,所以並未有很長的時間及頻率返家,反而是在外體驗、遊歷不同於家鄉的生活,對「家」這一塊,一直沒有很大的感觸。直到筆者從軍時,發生的兩件事,才讓筆者對「家」的定義有著不同的詮釋。
眾所皆知,服兵役時最被限制,也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失去「自由」。這對在外自由自在的我,一時難以接受,也很厭惡當兵的生活。但,不管身處外地學校或是窮鄉僻壤的營區中,來自家裡的關心卻不曾停過,永遠就是那幾句話:
「有吃飽嗎?」、
「變冷了,衣服要多加一件!」
在平常不過的日常關心,卻因條件、空間不同下,有著不同的溫暖。在服役過約半年之久,在外出了場車禍,左肩兩條韌帶斷掉,以致開刀置入鋼板勾住骨頭,但左手幾近半年無法施力。從術後到慢慢康復的這段期間,也是在家人的照料及關心下,慢慢好轉。
是以前不懂體會,是以前不懂感激。也許在外地的生活能多采多姿,但「家」對我來說的定義,卻是體驗人生另一種溫暖的厚度。
迷航人生,找到自己的燈塔
其實全書最有趣的,莫過是結尾。人生有許多的課題值得我們探討,而這些課題卻沒有修完的一刻。當我們為這種種課題尋求解答時,卻發現這世上許多事已不是對與錯的二分法,當答案有許多層面,也不止一種時,那麼關鍵就是,我們有為自己找出答案的能力嗎?
「未完,待續」是郭教授下的最後一筆,期許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導師,他可能是一個人,它也可能是一句話、一個精神、一種概念,但卻都是引領我們變好的領航者。
參考書目:《勇敢做唯一的自己》郭瑞祥著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