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書伍著/
聯強國際總裁兼執行長
「八年後,台灣會成為全世界最沒人才的國家。」2013年11月底,商周刊上這篇文章,道出了台灣現今競爭力的減弱。現今服貿爭議未平,台灣為陸企進駐與否,仍未敲定,也未有一個好的配套措施,人才問題也隱約透露出了台灣目前的隱憂。
從台灣英文的國際競爭力不足,至先前22K議題延燒,在在顯示台灣在人才的培養上已有不足。嚴格說來,不是我國的競爭力不足,仍有少數的菁英具備很強的競爭力,而是具有競爭力的人才卻未占很大的比例。
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先生終其一生不止奉獻聯強國際,更以聯強EMBA教導全體公司員工。其《打造將才基因》一書更是以淺顯易懂的舉例,點出了人才要成為「將才」所需要的面向,也是值得我輩奉為圭臬的良言。全書以基層員工(兵)要如何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具有領導力的主管(將)。書中每個短篇都是杜書伍先生寶貴的工作智慧,字字珠璣,不勝繁舉,僅以三大面向,討論並分享職場最需要的人才特質。
一、初入戰場的態度
(來源:電影《太平洋戰爭》。)
1. 豆芽現象
許多新鮮人甫進一家企業,就想馬上立下戰功。仰仗的是校內的社團經驗,或是在校外的實習、培訓經驗。的確,這樣的經驗與能力跟不具太多經驗的菜鳥比起,加分許多。杜書伍先生卻擔心出現一種狀態,稱為「豆芽現象」。
豆芽菜的生長速度奇快,不用幾天,看起來就長得非常壯碩。但,其質地卻異於其外表般,非常地脆弱。豆芽現象的概念正是指短期內外顯有非常好的表現或是績效,卻忽略了企業最應重視的內涵。
豆芽現象也常發於兩種情況。一為個人能力的培養,新鮮人常在學習一項新能力時,有時只掌握了基本的雛形,就急著投入其他領域,卻未掌握的該項能力真正的know-how。
一項專業有著它的知識與常識,工作初期,學到的都只是某項專業的常識,卻誤把常識當做了知識,這種混淆也產生了競爭力的差異。事實上,專業知識的習得是需經過工作的淬鍊,根據每次遇到狀況的不同,拿捏在每個環節的施力與變通,是要經過不斷的鑽研成長,避免豆芽現象的產生,成就並掌握真正的know-how。
另一情況為主管的部門管理。部門主管為展現該部門的績效,以分層負責之名,將大部份工作交由部屬完成,就鮮少對基礎再學習,此類情形也流於豆芽現象。
2. 「年輕」利人也傷人
杜書伍先生把「年輕」比喻為一把雙面刃,是年輕人的資產,也是負債。大家常說:「年輕就是本錢」,但它的另一面就是「菜」,就是缺乏經驗。資產在會計上有種有趣的概念,便是它會帶來未來的經濟效益,而專業能力與經驗就是我們的資產。趁著年輕的時候,花同樣的時間累積比別人更多的工作經驗,而經驗要累積的快,除了比別人更努力工作之外,似乎別無他法。
(來源:電影《班傑明的奇幻旅程》。)
3. 公車理論
再來就是耳熟能詳的公車理論,戒慎豆芽現象的產生,一步一步的培植實力,等待機會的來臨。
在前往車站的途中,就必須自始至終全速前進,而不是眼見公車沒到,就逕自踱方步。杜書伍先生始終強調不能因為尚未看見機會,就磨蹭度日,這也是目前許多未進入職場的在校生的弊病之一。愈專業的東西、愈有價值的能力,學成的困難度就愈高,必須投入的時間也愈長。自己所學領域的know-how就像是一把利劍,唯有用心、紮實的磨劍,讓它又利又光,在機會來臨時,才能一展長才。
二、培養將才的能力
1. 學習能力
學習能力意指學習的方法與技巧,可以三種方法加以運用。
Top down與bottom
up的混合運用即為第三種方法。透過bottom up掌握事物大部分的樣貌後,即跳脫個別概念的思維,透過推論,以top down的方式重新拆解、架構,對整體的掌握度即可提升。
學習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礎。此三種方法運用的熟練度及火侯,決定了能力的高度。進一步將其內化成為習慣,就能提升自我的學習能力,進而推升整體能力的層級。
2. 能力養成5個等級
一項能力由不會到通達經歷了五個階段,透過學習,我們瞭解基本的方法與步驟,經過反覆不斷的操作練習,一段時間過後,可以把一件事情有效率的做好,就代表達到「熟」的階段。「熟」的階段卻常會出現盲點,就是依樣畫葫蘆的把事做完。若在處理事情上,能有面臨各種情況都能變通的獨立思考能力,那麼就進入了「精」的階段。「精」的階段強調思考及系統化分析的能力。面對各類事項都能藉由自己的經驗、水平思考能力,將事物以架構系統性的邏輯,足可堪稱「精」。最後「通」的階段,在「精」於不同類型的事物後,比較分析不同類型之間的差異,加以去異求同,將能力提升至駕輕就熟的境界。
3. 優勢的再培養
每位戰士都有擅使的武器,也就是個人優勢。優勢能幫助人突破障礙,凸顯差異與能力,但人往往只憑藉著一項優勢,憑藉永遠的101招,產生自己能力很強的假象。優勢是種起跑點的加速器,但也只在起跑點為個人加速。在長久的賽程之中,我們無法靠起初單一的加速,衝向終點,而是要有計畫性的配速。學習各階段性需要的能力,不單單只依賴起跑點的加速,而是交互學習、運用,強化自身的優勢。
三、將才,將心
從基層開始時,該如何培養自己擁有將才的格局呢?首先,成為大將之才,要能客觀地看待所有事物,唯有客觀,才能做到無私。其次是思考、判斷事物的平衡感。均衡的思維代表不偏食、不偏廢任何一個面向,而能夠平衡地看待各種事物。這些觀念須從身為基層成員的時候,便開始練習、自我培養。遇到問題時,須要面對問題,不畏困難的存在,進而苦思解決問題的方案。如此一來,便能在重重難關,練就應有的思維及格局。
(來源:《打造將才基因》226頁。)
有一定的能力之後,就容易被拔擢為小主管,但小主管尚離大將之路還有一段距離,還需要什麼特質呢?除了執行能力與專業知識外,成為將才關鍵在於思考習慣與任事心態,也是杜書伍先生一書中「將心」的概念。
真正能提高判斷力與突破思維,須有更廣闊的思維習慣,能夠跨越自己所屬部門,而這便是「將」的思考範疇;甚至更高層次的大將,其習慣思考的範疇能及於整個公司與產業。至於任事心態的關鍵,則是主動與被動。不要養成習慣動作於主管交辦後,而是自我主動的積極,思考如何提升本身的職務價值、自我充實工作內涵的能力。此將心便是觀察人才是否能成為將才的重要指標。
在如此國際人才環伺的時代,唯有從基層便開始培養自己的將心,從心態、從學習、從各種不同面向提升自我,以書中許多概念為基礎,開拓出自己的將道,方能不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。十年磨一劍,不用等到十年,在能力與心態兼具時,公車一到,就隨時能上車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